找到相关内容487篇,用时2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出离心——舍离五欲的[圣严法师]

    出离心才能出三界,才能在生死之中自在,才能不被五欲勾引、不受尘境动摇。   有人会以为出离心是小乘,禅是大乘,两者无关。不对!人间的伦理道德、小乘的出离心、菩萨的菩提,这三样具备了才是大乘的禅。   若没有以出离心作基础,那便是恋世的、贪著的,或者是含藏、狂心的一种英雄主义。所以,没有出离之念,就不能称作是菩提。   “人欲横流”的时代,物质文明的诱惑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出离心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8/135851849.html
  • 第一次在佛光里感动

    菩萨一样用心的人才会真诚感应佛陀的慈悲,我真的很惭愧自己的修行不力,疑特别重未能完全用一颗真正真诚平等的去对待众生,包括两位阿姨,有时我也会怀疑她们用心的不纯,其实是我自己的业障是自己心中有鬼,佛菩萨从来都是一颗心对着我希望救度我,这里我真的要忏悔以往的用心。阿弥陀佛!阿姨的怎么那么光明美丽的呢,而自己那么肮脏不堪呢?答案已经分晓了。   近来很精时念大悲咒,发现自己的业障真消了...

    常毓在心

    |念佛|修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1/1543577436.html
  • 问:什么是五体投地?

    必须五体投地,藉此以折伏憍而表达虔诚。以五体行礼,其义有五,即:(一)行礼者于右膝着地之时,愿使众生得正觉道。(二)行礼者于左膝着地之时,愿使众生于外道法不起邪见,悉得安立于正觉道中。(三)行礼者于右手着地之时,愿如世尊坐于金刚座上,大地震动,呈现瑞相,证入大菩提。 (四)行礼者于左手着地之时,愿使众生远离外道,以四摄法摄取难调伏者,令其入于正道。(五)行礼者于首顶着地之时,愿使众生离憍,悉得...

    佚名

    三十二相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6294712312.html
  • 净宗法师答:为什么有人念佛求财得财,有人求财不得财,甚至反而亏本?其他所求也一样,或有满愿,或不满愿。

    益,佛智鉴知,不满其愿,求财不得财。   三、此人心性刚强骄慢,过去善根,适于逆度。若满其愿,反而增长,于世俗越陷越深,迷不回头;若挫其骄慢,则能渐渐回头,信向佛法。佛智鉴知,不满其愿,求财反亏...

    净宗法师

    阿弥陀佛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8/14224713500.html
  • 菩提的特征及实践-认识菩提(7)

      七、菩提的特征及实践   凡夫的心灵世界中,每种心行皆有各自的特征:贪心有贪心的特征、嗔心有嗔心的特征、的特征。那么,菩提的特征又是怎样的呢?《华严经》告诉我们:“发菩提...寿者相”,如此,才能成为合格的菩萨。   3、无限   凡夫是有限的。其中的所有心理因素,皆来自生命延续过程中某些经验的积累,亦有其特定的对象。贪心有贪心的所缘,嗔心有嗔心的所缘,的所缘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菩提|出离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1/11232933811.html
  • 断除人生的迷惘——白隐慧鹤

    一七二一),才慢慢地从参禅之中了悟自己的并加以彻底反省改过,终于如实地达到大彻大悟之境。大悟之后,他仍然留在正受老人之处学法八个月才离开信州继续他的云水生涯。由于白隐禅师不慕名利,所以终老都住在乡下的...与正受老人的邂逅也是属于一次偶然的机缘。当时二十四岁的白隐,正是生起强烈的之时。在越后高田的英岩寺里,白隐废寝忘食地精进坐禅。某夜,当个入定之时,因为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而豁然“开悟”。他当下不假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55144801.html
  • “自净其意”的意义

    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身业清净,当中恶念慢慢减少,善念就比较容易增长,如此便能广行利益众生之事,如不伤生害命,长养慈悲;而不妄取财物,就能廉洁好施。所以能够做到“诸恶莫作”,自然就能“众善奉行”,这便是我们修行提升的一个方向。   然而在“诸恶莫作,诸善奉行”的实践中,心中难免有种种邪恶心念需要调伏,此时就必须在“自我观照”及“反省检讨”处下工夫,去除贪心、嗔心、痴心、等烦恼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2760846.html
  • 内潜藏着无量的种子

    每天所起的贪心、嗔恨、愚痴、我和嫉妒,都在滋养着我们的烦恼心理,都在给那些有漏的种子浇水,使它们不断增长,使它们的力量不断壮大,当它们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时,我们的人格就会随之而堕落。反之,...内潜藏着无量的种子  济群法师  佛法告诉我们,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储藏着无穷无尽的种子,其中有善的种子,也有不善的种子;有无漏的种子,也有有漏的种子。每个人的种子不同,因此也就有着不同的特点:有的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64869420.html
  • 反省自己的“杀盗淫妄”——四种决定清净明诲

    ,独处时是否幻想异性;是否对琴棋书画、声色犬马、文物古玩、念珠法器等种种事物深度痴迷、热衷收藏和鉴别比较; 四、反省自从学佛以来,我的我是否减少。我是否觉得我的悟性极好,在学佛团体中见地最高,好...从而最终酿成大祸,被心魔所控制。“杀盗淫妄”的内在表现为“贪嗔痴”,其对应模式为“杀”来自“嗔”,“盗”来自“贪”,“淫”来自“痴”,“妄”来自“”。“贪嗔痴”来自我执和无明,对其的有效降服和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03774972.html
  • 四小不可轻

    四小不可轻(发贴人:心雨) 佛陀入灭百年后,阿育王统一印度,护持佛教。 有一次,阿育王发供养出家众,有位小沙弥也来应供,阿育王为了要不要顶礼小沙弥而左右为难。后经小沙弥显现神通度化,从此阿育王对一切出家众,不管老少贤愚,都一律恭敬而不起了。 佛住世时,佛陀也经常苦口婆心劝导弟子,不可轻视后学;甚至有一次还亲自对波斯匿王宣说四小不可轻之理。佛陀说,世间上有四种看似很小的东西,却是不可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85875930.html